鼎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器物形式,因为它的外形如同三足大锅,故称之为“鼎”。而“人声鼎沸”则是一种常见的成语,它形容的是一种人声嘈杂、热闹非凡的场景。
“人声鼎沸”这个成语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大诗人杜甫的名篇《登高》中,“院落虽广不厌少,苹花风景异人间。世人谙盛与衰兮,登高望远自逍遥。思君令人忧国忧,殷勤问我去与留。心非木石岂无感兮,不如此等闲相遇。满目山河空念远,落花风雨更重垂。人生如梦不扰扰,何事都付西流水。人声鼎沸中,取次花丛后,凭栏处是青山。”
杜甫这首诗的最后一句“人声鼎沸中,取次花丛后,凭栏处是青山”就是第一次将“人声鼎沸”这个成语用在文学作品中,也是第一次完整地形容了它的内涵。
所谓“人声鼎沸”,就是形容人声嘈杂、热闹非凡,通常出现在大型集会、游行、宴会等多人聚集的场所中,寓意人们的热情与活力。
比如,平时大家容易遇到的场景,像是春节期间的年货市场、赛场上的观众声嘶力竭、音乐会上观众的欢呼声等等,都可以用“人声鼎沸”来形容。
如今,“人声鼎沸”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汉语中的经典之一,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场合,尤其是政治演讲、新闻事件等重要的社会舆论场合。
比如,在政治演讲中,演讲人常常会利用“人声鼎沸”这个成语来形容支持自己的群众的阵势,强化自己的气势。而在新闻报道中,也常常可以看到“人声鼎沸”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重大新闻事件引起的社会舆论。
“人声鼎沸”这个成语虽然是从古代鼎这种器物形式的象征内涵中推导出来的,但是它的意义却已经深深地植根于现代社会生活中,广泛地应用于政治、文化、经济等各个领域,成为了汉语中难得的活语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