闰年是指在公历中,每4年中有一个多出的一天的年份,即2月29日存在的年份,这一天被称为闰日。而其他年份都是由365天组成,即12个月每月30或31天。
闰年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。当时的日历是由罗马皇帝儒略·恺撒(Julius Caesar)在公元前45年引入的朱利安历(Julian calendar)。为了修正由地球公转周期长短引起的日历问题,朱利安历规定了每4年为一个闰年,其他年份为平年。
然而,朱利安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,每4年增加一个闰日可能过多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发布了格里高利历(Gregorian calendar)。格里高利历将闰年规则做了进一步的修正,规定了除以100后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。这一修正使得闰年的平均长度更加接近地球公转周期。
闰年与平年的日历有几个主要区别:
闰年每年有366天,比平年多出一天。这是因为闰年中的2月会有一个额外的闰日,即2月29日。
正常情况下,二月有28天。但是在闰年,二月会增加一天,变成29天。这个额外的一天可以用来增加日历的长度,使得日历与地球公转的周期更吻合。
闰年与平年的月份日数分配是有一定规律的。除了2月有变化外,其他月份的日数并没有不同。1月、3月、5月、7月、8月、10月和12月仍然是31天,而4月、6月、9月和11月仍然是30天。
闰年是指在公历中每4年增加一个额外的闰日的年份。闰年与平年的区别主要在于闰年有366天,其中2月多出一天,与其他月份的日数分配也有微小差异。闰年的概念源于古罗马时代的朱利安历,进一步修正后的格里高利历更接近地球公转周期。